-
2019年年底以来,新型冠状病毒肺炎(COVID-19)疫情爆发,给全世界带来深重灾难。中医药参与本次疫情防控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,所发挥的作用备受瞩目。药食两用中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,防疫应用多、前景好,现对有关情况进行综述并提出建议,供学界同仁探讨。
HTML
-
常见疫病病邪多见“湿、热、毒、瘀”,故清热解毒类、凉血解毒类、祛湿化浊类药食两用中药最为常用。由于热毒之邪易伤津耗气,补益(气阴)类药食两用中药也较为常用(表1)。
中药类型 常见中药 主要药理作用 在防疫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清热解毒类 金银花 抑菌、抗病毒、抗炎、解热、
调节免疫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肺炎链球菌感染,抗甲型流感病 毒、单纯疱疹病毒,呼吸道合胞病毒、腺病毒,增强 机体免疫功能 [1-2]、[4-6] 蒲公英 抑菌、抗病毒、抗炎、解热等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肺炎链球菌感染,抗甲型流感病 毒、单纯疱疹病毒 [3-4]、[6] 芦根 调节免疫等 缓解热毒咳嗽 [21] 红景天 抗氧化、抗炎等 肺、呼吸道保护作用 [22] 凉血解毒类 玄参 抑菌、抗血小板聚集、促纤溶、
改善微循环等缓解脓肿等症状 [12-13] 马齿苋 抑菌、抗炎等 缓解脓肿等症状 [11]、[14] 祛湿化浊类 藿香 抑菌、抗病毒等 抗H1N1流感病毒、柯萨奇病毒,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 染,改善胃肠道功能,缓解恶心、大便溏薄等胃肠道 症状 [16-17] 补益(气阴)类 麦冬 抗氧化、抗炎等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,缓解口渴咽痛等症状 [18] 石斛 调节免疫等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,缓解口渴咽痛等症状 [19] 黄芪 调节免疫等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,缓解体倦乏力等症状 [20] 芦根 调节免疫等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[21] 红景天 抗氧化、抗炎等 肺、呼吸道保护作用 [22] 清热解毒、凉血解毒类药食两用中药多具有抑菌、抗病毒、抗炎、解热、调节免疫的功效。清热解毒类常用者有金银花、蒲公英等。金银花和蒲公英均有广谱抗菌作用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肺炎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,其中,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比金银花更强[1-4]。金银花和蒲公英均能抗病毒,有效抑制甲型流感病毒、单纯疱疹病毒等,其中,金银花又能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、腺病毒[5-8]。另有研究发现[9],金银花多糖可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胸腺、脾脏指数,促进溶血素抗体生成,增加IL-2含量,增强免疫功能。以蒲公英金银花复合研制而成的饮料工艺简便、风味好、成本低,在防疫中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[10]。
凉血解毒类中药除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外,还能凉血、消肿、排脓。该类常用中药有玄参、马齿苋。两者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铜绿假单胞菌等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[11-12]。玄参通过抗血小板聚集、促纤溶、改善微循环[13]等发挥其“凉血”作用,有助于缓解疫病后期脓肿等症状。马齿苋水提物能有效降低因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郭肿胀[14],其抗炎作用可有效缓解疫病所致的肿痛等症状。张百胜等[15]开发的马齿苋饼干口感松脆,在防疫上具有开发价值。
祛湿化浊类中药具有化湿、解表、化浊的功效,适用于疫病湿毒所致的痞满恶心、大便溏薄等胃肠道症状。如藿香、佩兰除具有抑菌、抗病毒等作用外,还具有促进胃肠道功能的作用。广藿香精油能够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,广藿香醇能够减轻H1N1流感病毒、柯萨奇病毒所导致的细胞病变[16]。除抗菌作用外,广藿香可以升高血清中促胃动素(MTL)和促胃泌素(GAS)的浓度,降低炎性细胞因子TNF-α、IL-10的浓度,同时下调胃肠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3的表达,从而达到改善胃肠功能的目的[17]。
补益类中药不仅能够滋养气血,增强机体免疫力而防疫,也可用于调养疫病后期体倦乏力、口渴咽痛等症状。常见的该类中药有麦冬、石斛、黄芪等。有研究表明,麦冬多糖能够抑制NF-κB信号通路的激活,降低氧化应激反应,从而减轻巨噬细胞的损伤,减少炎性因子的分泌[18]。球花石斛多糖能增强巨噬细胞的碳廓清能力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,并显著增加脾脏质量,具有免疫增强作用,是良好的免疫调节剂[19]。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[20],其作用机制包含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和IL-2产生等多个方面。另有药食两用中药兼有多种功效,如芦根兼有清热泻火与生津止渴的功效,治疗热毒伤肺所致的咳嗽口渴;鲜芦根水提物可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程度,提高T细胞的免疫应答,有较好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作用[21]。红景天兼具益气健脾、解毒化瘀的功效,其所含成分红景天苷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,对肺和呼吸道具有保护作用[22]。
-
药食两用中药的应用贯穿疫病预防、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(表2)。在预防环节,药食两用中药复方能起到祛邪和扶正两方面作用。国医大师路志正[23]制定的预防流感食疗方含荸荠、鸭梨、生姜等,兼顾了祛除寒邪及养阴扶正。此次新冠疫情中,河南省预防方案中推荐了含紫草、赤小豆、绿豆、生甘草的处方,兼顾了清热解毒与养护脾胃。在疫病治疗环节,单独或配伍应用药食两用中药,能够辅助治疗,防止疾病恶化。针对此次疫情,国医大师王琦以芦根、金银花、藿香、红景天等药食两用中药组方,用以辅助治疗。在疫病善后环节,药食两用中药能发挥祛除余邪、促进机体康复之作用。可根据余邪性质组合应用,能祛除余邪,缩短病程。如《伤寒论》中以猪肤汤治疗疫病后阴伤咽痛;《温病条辨》中以梨汁、荸荠汁、鲜苇根汁、麦冬汁、藕汁制成五汁饮,以治疗疫病伤津之口渴。
使用时机 意义 应用举例 疫病预防环节 去除病邪,扶助正气,预防发病 路志正预防流感方:荸荠、鸭梨生姜。可祛除寒邪、养阴扶正 疫病治疗环节 辅助治疗,防止恶化 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方案:紫草、赤小豆、绿豆等。可清热解毒、养护脾胃。 王琦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:芦根、金银花、藿香、红景天等。可清热解毒,祛湿化浊、 凉血消肿 疫病善后环节 去除余邪,防止复发,促进康复 《温病条辨》:五汁饮。可治疗疫病伤津口渴《伤寒论》:猪肤汤。可治疗疫病后阴伤咽痛
-
除传统中药煎汤、丸剂、散剂等剂型,药食两用中药在使用形式上独具特色,更为丰富多样。直接食用是指仅对中药进行清洗晒干等简单处理便可食用,如鲜用、绞汁、干用、代茶饮等。其中,鲜用可完整保留药材的活性成分,如《温病条辨》载雪梨浆,薄切甜水梨,浸入凉水中,饮之功效甘寒救液,治疗温病后期热伤津液。马齿苋、鱼腥草等拌凉菜食用也是鲜用的代表,能在享用美味菜肴间,同时发挥解毒凉血的功效。代茶饮选用单味或多味中草药以沸水冲泡服用,在《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(试行第五版)》中,茶饮方为药食两用中药麦冬、太子参、菊花、藿香、苏叶组方。
-
药膳是将中药与食品相结合,以烹饪技术或现代科学方法制成的具有防病保健作用的食品。近年来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中药药膳与食疗受到颇多关注。由于药膳多为药食两用中药配伍而成,故能发挥多方面的治疗作用。其中,清热类药膳、解表类药膳和补益类药膳最常用于疫病的防治与调护。张锡纯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提出了清热类药膳方石膏粳米汤。本方含粳米、石膏两味药,颇适用于疫病高热患者,且具有祛邪不伤正、清热不伤胃之优势。在新冠肺炎诊疗方案[24]中推荐了以石膏为主药的清肺排毒汤等方剂,可与该药膳方搭配应用。《慈禧光绪医方选议》中记载有以青果、甘菊、桑叶为主原料的生津茶,该方既可作为阴虚之人预防感冒的保健饮品,又可用于疫病后期热伤津液之调摄。此外,也有用于预防疫毒痢疾马齿苋包子,用于透疹解毒的芫荽发疹饮,用于发散风寒的紫苏鲫鱼汤等。
-
凉茶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,将单味中药或复方熬制而成的饮料,一般具有清热解毒、清热化湿、解暑、解表等作用,盛行于广东、港澳地区。现今流行的饮品酸梅汤即由明代《奇效良方》中乌梅汤发展而来,含有乌梅、山楂、桂花、甘草等,是生津止渴的佳品,对于疫病津液损伤或素体阴液不足者,使用乌梅汤能起到防病治病的功效。当前流行的加多宝、王老吉凉茶含有夏枯草、金银花、菊花、木蝴蝶等成分,均具有清热解毒和利咽的功效,有助于缓解热毒引起的咽喉疼痛、咳嗽等症状。目前,市场上还有菊花露饮料,能够疏散风热、清肝明目,用于防治风热导致的头痛眩晕、目赤肿痛等证。
-
中药香囊防疫应用历史悠久,多有传承。药食两用中药可以制成中药香囊加以应用,可随身佩戴,亦可悬挂于房间、驾驶室等,“治理”空气和调节身体双管齐下。近年来,关于中药香囊的研究报道亦较多,道理通俗易懂。我们[25]研制了辟秽防感香囊(含薄荷、佩兰、石菖蒲、艾叶、白芷等)用于预防流感等疾,经在幼儿园和其他人群试用,取得了较好效果。实验研究表明,辟秽防感香囊能够提高免疫低下动物的免疫水平,尤其是提高呼吸道黏膜免疫功能。还有研究报道,部分药物芳香气味成分对流感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、呼吸道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,还有一定的空气消毒效果[26]。
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以地黄、白术、山茱萸、怀山药、黄芪等制成健儿扶正膏方,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,总有效率可达92.31%,能提高机体免疫力,减少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作频率。另有以枇杷叶、杏仁、前胡、紫苏叶煎汤药浴,或以艾叶、生姜、胡椒煎汤泡脚防治咳嗽、咳痰,操作简单,疗效可靠。
3.1. 直接食用
3.2. 药膳
3.3. 凉茶与饮料
3.4. 其他
-
药食两用中药应用形式灵活,毒副作用小,民众乐于接受,防疫应用前景好。但在应用形式上需要创新。中药香囊防疫应用颇多,历史悠久,但大多囿于古法,仅仅依赖药材的挥发性成分发挥作用,有很大的局限性。我们提出了微环境空气治理的概念,即防疫要治理空气,选用金银花、金荞麦等药食两用中药组方,提取制成功能型空气清新剂,适用于家庭、餐厅、会议室等场所人群的疾病预防。此产品安全性高、成本低,免去使用者的麻烦,受众易接受,符合大健康观的理念。或者还可以复合化学性消毒成分,制备成复方空气消毒剂,用于空气治理以防疫,也较为适合。
另外,中国地域广阔,尽管国家多次颁布增补药食两用中药目录,但是民间应用者远超于此,应该逐步制定地方性的品种目录,标示加工使用方法。对于药食两用中药的研究亦有待深化,道理说得越明白,民众吃得越放心。可以通过基于实际的大规模队列研究,得出可靠结论,更有针对性。同时应推进国家大健康战略,加强科普宣传,使民众学会正确使用药食两用中药,增进民众健康水平。